保护黄河源头,得利的中下游应该对上游“意思意思”
人栽树,后人乘凉,对于黄河而言,则是上游治理,下游得利。但如果黄河上中下游缺乏责任和利益的平衡,初见成效的黄河水土保持将无以为继。
在上游拦截1立方米泥沙的成本只需1元,而在黄河中下游则需10元甚至更高,上游水土保持大大降低了下游的清淤成本。
一名基层水利干部说:(黄河)下游要了我们的命根子,就得给我们钞票子,否则,黄河还会变成药罐子。
经过近几年的水土保持工作,黄河上游注入的泥沙正在逐年降低。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,对于黄河而言,则是上游治理,下游得利。但如果黄河上中下游缺乏责任和利益的平衡,初见成效的黄河水土保持将无以为继。
晨报记者全程参与 "万里走黄河"大型自驾采访考察团。在前10天沿黄河上游采访的过程中,无论是黄河源头的牧民,还是青海和甘肃省的水利官员,以及随行的黄河专家,都希望尽早建立黄河中下游对上游的生态补偿机制。
上游水土保持缺乏资金
在黄河源头的鄂陵湖边,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主任李达伟向记者透露了几个数字。自2003年开始生态移民以来,全县共移民585户,超过全县人口的五分之一。牧民搬迁之后,有的不再放牧,有的则缩小放牧范围,由此带来的部分损失由政府补偿。
据李达伟介绍,政府一次性提供8万元的住房费用,每年还向每户提供8000元的补贴,搬到城镇的则每年补贴6000元。实施以草定牧后,对牧民的草场每亩补贴6元。"这些都很少,和牧民放牧所得相比,要低很多。"李达伟认为,由于每个家庭人口数量不同,每年的按户补贴不合理,"应该按人补贴。"
在甘肃省水土保持局,局长尚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。在黄河上游的水土保持方面,甘肃省的坡耕地改梯田功效显著,但进一步的推广则面临着资金的短缺。"现在实行机械化操作,坡改梯每亩的成本在900元左右,在陇南地区更高,每亩需要1200元左右。这其中承包土地的农民自掏100元,中央通过转移支付补贴每亩400-600元,剩下还有一半的缺口。"尚桢表示,为推动甘肃中东部地区水土流失治理,到2015年,甘肃省规划新修标准梯田750万亩,其中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缺口。
2010年,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提出坡改梯试点补贴每亩800元-1000元。尚桢透露,但今年实际执行的补贴标准,依然是过去的每亩400元-600元。
尚桢还给记者算了另外一笔账。通过目前的坡改梯以及淤地坝等措施,在上游拦截1立方米泥沙的成本只需要1元,而在黄河中下游每清理1立方米泥沙的成本则需要10元甚至更高。"尽管现在已经采用调水调沙来清淤,但上述数字说明,上游水土保持大大降低了下游的清淤成本。"
水土保持补偿方案正起草
提及黄河上游的生态补偿,随行的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副调研员孙太旻告诉记者,生态补偿的本质,就是要做到"利益共享,责任共担"。生态补偿机制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,手段是通过政策法律,调整优化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。
为了不污染黄河,青海省贵德县将当地仅有的两个工业企业关停,保证一河清水向下流。
甘肃省水土保持局局长尚桢表示,无论青海还是甘肃,在涵养黄河源水量,减少泥沙入河方面,保证中下游用水方面,都做出了多方面的牺牲。
首先是为保护生态环境付出的机会成本。比如移民,牧民离开自己的草场,农民离开被淹没的土地,或者搬迁到比较贫瘠的土地;地方政府为保护环境,放弃污染较重的工矿业,导致地方政府收入降低,这些损失掉的机会成本都需要给予补偿;其次,上游为保护生态环境投入的成本,比如植树造林、坡改梯等投入,也应补偿。
尚桢向记者回忆,他曾听到一名基层水利干部说,"下游要了我们的命根子,就得给我们钞票子,否则,黄河还会变成药罐子。"
据记者了解,建立生态补偿机制,已经列为我国"十二五"规划中环境保护的内容之一。将按照谁开发谁保护、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,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。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,研究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。鼓励、引导和探索实施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、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、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。
尚桢透露,目前,生态补偿条例正在国家发改委的牵头下制定,水利部主要负责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方面的内容。
有关生态补偿,"十二五"规划还提出,要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。对此,尚桢认为,民间资本目前还很难介入黄河上游的水土保持。"现有土地都承包到户,比如民间资本介入坡改梯,牵涉到改造后土地的权益分配问题,在目前还难以解决。"